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趋势
传统养生,形劳而不倦,于细微处见真知
 [打印]添加时间:2023-02-02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179
   按照国家公布的数据来看,北京的GDP总量自有GDP核算以来首次超越上海位居第一。这应该与2022年上海上半年的疫情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北京是国企央企集中的地方,经过三年的防疫,国民经济的增长在进一步向央企和国企集中,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经济的复苏更不是一蹴而就。后疫情时代,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强化底线思维,做好自我的健康管理,守住健康这个生命的底线,越发显得重要。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啊。
 
  中华文明跨越了五千年,传统养生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守护了我们世世代代。那么我们的传统养生文化大致包含了哪些方面?如璀璨星河般护佑我们华夏子孙的关于养生的“道”和“理”又有什么呢?又有哪些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持续发扬光大造福今人呢?
 
  传统养生文化,就是在健康养生知识的了解、起居饮食、锻炼以及心理调节等方面,于日常生活着手,于细微处见真知。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历史悠远流长
 
  中华民族有着悠远流长的养生历史,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重视养生之道,经过后世医学家、养生学家的不断总结、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养生学派。
 
  传统养生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医药学密切相关,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拥有丰富的养生方法。如传统的气功,古老的太极拳、华佗的五禽戏都是用来修身养性的,《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是生命之学、养生之道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传统养生文化的特点和核心观点是什么
 
  养生,又称摄生。生,是生命、生存、生长;养,即保养、补养、摄养。养生就是调摄生命、保持健康以达到长寿。养生的核心是要“调和阴阳”。
 
  关于养生之道,中医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传统养生文化的五个特点:
 
  1、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养生应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2、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传统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3、主张房事有度。性生活是先天赋予人类的本能,是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适度的性生活,有利于个人健康,对民族的繁衍、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但不主张纵欲,认为房事过度伤肾耗精。
 
  4、“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形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老人的锻炼尤不宜过力。
 
  5、防止外邪侵害。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传统养生的五个核心观点:
 
  1、自然观。“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2、防治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认为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3、动静观。能动能静,静以养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4、食疗观。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
 
  5、“六养”+“四少”。“六养”:“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四少”:“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所谓“依此四少,神仙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