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至今,在诺贝尔奖120年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将物理学奖授予气象学、气候学的先例,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打破了惯例,这种反常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已是众所周知,气候的反常,气象灾难事件的频发改变了物理学最高奖项的“颁奖规则”,物理学家不仅探索原子和宇宙的奥秘,而且关注地球生态和人类未来的命运。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不只是哲学思辨的对象和数学抽象的产物。
10月5日,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位与气象学研究有关的科学家获奖,今年的物理诺奖颁给了“气象物理学家”,获奖的理由是“他们帮助我们了解气候变化”。一位是美籍日本人真锅淑郎、一位是意大利人克劳斯·哈塞尔曼,还有一位是德国人乔治·帕里西。诺奖组委会照例发布了颁奖词,真锅淑郎的研究展示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这导致了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克劳斯·哈塞尔曼的部分研究成果被用于证明大气温度升高,这是由于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排放了过多的二氧化碳。然而,好像在黑洞和引力波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存在很多的争论,同样由于复杂科学的性质,在气像学和气候学的研究领域也产生了不小的争议,温室气体排放似乎不是引起气象和气候变化的唯一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第一学科,物理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中的生产力,也是第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生产力。物理学的双重性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物理学是认识自然或物质世界最重要的理论工具,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创立的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到中世纪未期伽利略建立的物理学或理论力学,从十七世纪的近代牛顿经典物理学到二十世纪的现代物理学——相对论、量子论和信息论,理论物理学的进步和突破不断加深了人们对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的本质性认识和理论概括。
其二,物理学是改造自然或物质世界最重要的实践工具,在从理论形态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物理学以“三位一体”的方式推动了人类的思维、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从物质到生命、从原子到星系的物理学知识体系已全方位渗入到现代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物理学不仅奠定了现代高新科技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而且在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极其广泛应用,像人们居住的节能建筑,使用的智能家俱,乘坐的无人汽车,随身带的电脑手机等都是一件件科学产品。物理学的理论性和应用性、抽象性和具体性、模型性和实用性符合科学哲学双重性的互补原理或互补性的双重原理。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日益面临了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害,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有密切的内在关联性,“举一反三”、“触类傍通”符合科学哲学联系论的等效原理或等效论的联系原理。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主体性效应和伴随性效应,没有一个事件的发生是完全封闭和孤立的,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人们积极采取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多样性的搭施;为了环境保护,人们主动采用了应用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做法;为了维护生态多样性,人们采纳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的手段。科学哲学的等效原理有一种解释方式:A事物发生的好处或坏处波及到B、C、D等事物;B事物发生的好处或坏处波及到A、C、D等事物,以此类推,比如:因为栽活了一片树林,结果是涵养了水土,引来小鸟和昆虫、吸收二氧化碳和吐出氧气、减少了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等。
生态物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兴起绝非偶然,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为了保护长江水域的鱼类资源,我国实施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的禁渔期,长江两岸和黄河两岸的省市、自治区实行“联防联控”,共同治理大长江大黄河的生态环境。在过去的3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双双保持增长,蚂蚁森林等数亿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公益活动种植了2.23颗树木。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覆盖了18%的陆池和4.1%的海域。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延伸到了环保、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领域,推动并签约了《气候变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等国际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