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可见的天体中,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较小质量的中子星密度可达每立方厘米八千万吨,而较大质量的中子星密度可达每立方厘米二十亿吨,而太阳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4克。
一颗小城市大小的中子星其质量介于太阳质量的1.35倍到2.1倍,可想而知中子星的密度有多么的恐怖,那么中子星是如何诞生的?
当恒星核心的氢、氦、碳等元素于核聚变反应中耗尽,并最终转变为铁元素时便无法从核聚变中获得能量,失去热辐射压力支撑的外围物质受重力牵引会急速向核心坠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向外爆发产生超新星爆炸。
而恒星质量的不同所演化的结果也不同,当恒星的质量小于8个太阳时会成为白矮星,当恒星质量大约是太阳的8-20倍时就有可能成为中子星,当恒星的质量是太阳的20倍以上就会演变成为黑洞。一句话总结就是中子星是一颗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引力坍缩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遗留的产物。
中子星的引力大小仅次于黑洞,光在经过中子星附近时会被扭曲,意味着你可以同时看到它的正面和一部分反面。中子星的外部是一个固态外壳,表面温度可达到上百万度,中心温度甚至可以达到1500万度,而我们的太阳表面温度却只有六千度左右,但就是这个温度一直在温暖着地球上无数的生命。
在中子星塌陷的初期会开始快速的旋转起来,磁场产生的无线电波也会伴随着旋转从而形成脉冲,我们对这类的星体成为脉冲星,绝大多数的脉冲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脉冲星。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知银河系中有两千多颗脉冲星的存在,脉冲星拥有目前已知宇宙中最强的磁场,形成之初的磁场比地球大约要强一千万倍。
当脉冲星稍微平静下来以后,则被称作磁星,磁星是已知宇宙中最大的旋转地铁,磁星的外壳含有等离子以及以铁为主的重元素。当磁星的地壳破裂时,就会发生“星震”现象,这种星震能使星体释放强大能量,从而将大量辐射释放到太空中。2004年来自磁星的高能伽马射线,从银河系外达到了地球,在不到五分之一秒的时间内释放的能量比太阳在过去的50万年里释放的能量还要多。
如果磁星和星震出现在距离地球一万光年的地方,那将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两颗磁星有幸相遇,磁星会通过引力波的形式向空中散发,导致彼此的轨道衰减最终相撞在一起,物质会向四周散发,重原子核会在一瞬间重新生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子将会重新重聚,有些会被引力拉扯形成云状星体,重新走向恒星和行星的演化道路。